top of page
「我每次參加,都覺得自己簡直不配享有如許精采的節目。」 —馬世芳

「我每次參加,都覺得自己簡直不配享有如許精采的節目。」 —馬世芳

以獨特的「環境劇場」美學聞名,當代最具指標性的「黑傘劇場」

以獨特的「環境劇場」美學聞名,當代最具指標性的「黑傘劇場」

每個人都是農夫與勞動者,也同時是藝術家、舞蹈家、歌者與巫師。

每個人都是農夫與勞動者,也同時是藝術家、舞蹈家、歌者與巫師。

 

 

 

 

 

 

 

 

2015流浪之歌音樂節 ─ 米河流

 

「9/26—9/27,『流浪之歌音樂節』以稻稈編結出亞洲傳統市集與劇場共享的空間。一邊回味古早米食小吃,一邊看竹子舞台上的扮戲。選個草坪的位子,躺著、臥著,大口咬著手裡米飯糰,如詩節奏的波斯鼓韻,隱約從劇場內傳來、大樹下的提琴上正跳躍著印度西塔琴的泛音。在『米河流』裡,我們再生當代的米慶典,重拾那些我們遺忘的姿態與美感。」

 

 

2015流浪之歌音樂節以「米河流」為題,台灣、泰國、印尼、德國、印度、挪威、美國…,源自不同文化根源的藝術家,在秋收時節,以稻米河域的文明為幕,在新建的雲門劇場說故事。

 

「流浪到雲門」,二天二夜,在戶外與室內的多元空間裏,呈現音樂會、迷宮樂器工作坊、亞洲戶外劇場、樹下舞台、紀錄片放映,以及米食市集等,讓音樂節再次回到與大地一同呼吸的開放性,同時保有劇場的聲響空間。

 

印尼當代劇場「黑傘」特別爲「米河流」創作新戲,在雲門劇場的草地上,以竹子、稻桿建築舞台裝置,在星空下,以歌、樂、舞、光、影,再現米神祭儀。「流浪」首次跨界劇場的製作。

 

泰國東北米鄉伊善地區的民歌手,重新演繹泰寮邊界的傳統民歌Morlam,以及述說時代變遷的勞動與遷徙之歌。

 

從印度加爾各答的城心出發,跨越族群、語言、宗教的邊界,「城市邊界」源於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的配樂,有機延伸、長大為一個獨立的音樂計劃。「城市邊界」將在今年的「流浪」,繼續加入新的樂人以及新的創作元素。

 

長年以台灣南部布袋為創作基地的羅思容,將以女詩入樂,跟孤毛頭樂隊吟唱母親的大地之歌。

 

來自尖石鄉水田部落的雲力思,因部落生態危機與族人共創環境劇場,首次離開部落發表。

 

從白天到夜晚,從玻璃帷幕的現代劇院到草地天空,2015流浪之歌音樂節是今年秋天最不可錯過的音樂盛會。

► 9/26,27(六日)14:30 - 21:00 雲門劇場

► 多國音樂家現場 x 戶外竹劇場 x 米市集、米吧 x 迷宮樂器工作坊 x 米神祭儀 x 星空草地野餐

► 10/2(五)19:30 中山堂中正廳 

► 演出樂人: 藍。掉 Fade to Blue (台灣/美國)|Pettersson & Fredriksson(瑞典)

► 10/4(日)14:30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實驗劇場 

► 演出樂人: 藍。掉 Fade to Blue (台灣/美國)|Pettersson & Fredriksson(瑞典)|Wolfgang Obrecht(德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