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他/她說「流浪」⋯

 

► Bernhard Hanneken(德國魯多許塔音樂節藝術總監)

當世界汲汲營營追求單一化──到處都是一樣的商店,一樣的流行,一樣的咖啡,一樣的髮型,一樣的流行音樂──,臺北的「流浪之歌音樂節」是一場難得的饗宴⋯⋯邊界(任何一種)是件值得推敲的事。有些人需要用它來結構、框架他們的生活。對某些人而言,邊界則是一種擾亂、挑撥。然而,還有太多種族、道德、政治、地理、文化的邊界,是人們無法依己所願去定義,而是被有權者設定控管著。對音樂家而言,越界向來是一份挑戰──往往令人振奮,有時甚至是突破性的發展。目睹這樣跨越各自傳統邊界的合作,對觀眾來說一定是相當獨特的經驗。流浪之歌音樂節邀請來的優秀音樂家,一定能讓這個經驗更棒。祝好運,盡情享受!

 

 

► 寧二(中國文化評論者、「土地與歌」論壇主持人)
鐘適芳在我眼裡,是華人社會最高水準的民謠音樂製作人和世界音樂節製作人,沒有之一。沒有她,就沒有烏仁娜的《生命》,就沒有林生祥的《臨暗》、《種樹》、《野生》、《大地書房》,就沒有羅思容的《每日》、以及雲力思的《Gaga》和檳榔兄弟……就沒有華人社會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最專業的世界音樂節──台北流浪之歌音樂節。

 

 

► Ismet Ruchimat(國際知名作曲家、Sumbasunda團長,曾參與2003流浪之歌音樂節)

我見識到流浪之歌音樂節愈發展就愈超越民族與國家的疆界,其所策劃的內容絕對超越「當地」所關注的議題,重視亞洲樂人在世界的位置,同時對於世界上各種傳統音樂元素保持開放的態度,並非速食呈現「合成」的文化,而是將音樂節變成所有音樂家接受挑戰的基地,專業的策展也是它接近其所追求的理念與目的之重要因素。

 

馬世芳(台灣資深樂評人,「音樂五四三」節目主持人)
2012:「流浪之歌音樂節」十年了。我每次參加,都覺得自己簡直不配享有如許精采的節目。它一次次提醒我:這世界真的很大很大、還有太多對我這個島民而言完全陌生的廣袤疆域,然而來自彼地的樂聲觸及耳朵便如同打開天堂之門,像把一冊冊各種文明最精粹智慧提煉出來繪滿繁花似錦神祕圖文的手抄古籍堆在你面前。儘管一字不識,也足堪目眩神搖。

2015:9/26-9/27 快把時間留下來。台灣能有『流浪之歌音樂節』這樣極高水準的世界級音樂節,真的是我們走運啊。

 

梁景峰(台灣民歌運動推手

約十五年前,在台北市大安區一家唱片行,買到一些各國民族音樂的唱片,包括詩作的新譜曲,北歐,法國,拉丁美洲,很是驚奇。從此知道大大樹音樂。他們辦過約十次音樂節,我看過幾次現場。大大樹也帶樂手去參加外國的民族音樂節,表示得到藝術肯定,可在世界舞台競歌。他們出版的諸多唱片也得過金曲獎之類的獎項。感覺這個團隊是真有見地,真重視藝術品質,尤其是帶領的鍾適芳女士。

 

► 方念萱(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流浪之歌音樂節資深觀眾)

在流浪裡尋得安定安心的力量。自己走不出去、靜不下來?在別人的流浪裡找到自己的方向,十分奇妙美好。

 

 

► 莊培園(大田出版社總編輯,流浪之歌音樂節資深觀眾)

每年的秋天,流浪之歌帶我離開台灣去傾聽全世界的聲音。不論是雨天、晴天、甚至颱風天,有了大大樹的世界音樂之旅,感覺今年才得以完整。這樣美好的依賴,是因為流浪之歌幫我打開了聽音樂的耳,觀萬物的眼,與認識多元文化的能力。這麼棒的活動,怎麼捨得錯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