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在草地微風中隨著民謠樂團吟唱搖擺 |
---|
星光下,欣賞印尼當代劇場「黑傘」的大型音樂劇場跨界演出 |
一個與自然環境呼應的「有機」音樂節 |
「流浪之歌幫我打開了聽音樂的耳,觀萬物的眼,與認識多元文化的能力。」 |
由多國音樂創作人、劇場工作者、影像及視覺藝術家,聯手打造 |
首個受邀進駐淡水雲門劇場的音樂節 星空大草坪開幕首演
台灣第一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
歡迎來躺坐在這片屬於大家的草地上 一
聽音樂、看戶外劇場、做米食、看樹、看海
位於淡水高爾夫球場與滬尾砲台之間的雲門劇場,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淡綠玻璃幃幕的建築映照週遭高樹,融入恬靜的綠色地景。
2008年2月11日,雲門租賃16年,位於八里烏山頭的鐵皮屋排練場意外火災,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全國關注。
2009年4月,雲門基金會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的嚴密審查,與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簽訂合約,由雲門自行籌募經費,在1.5公頃的中央廣播電台舊址上興建雲門劇場,營運40年,如表現優異,得續約10年。營運期結束後,雲門劇場無償移轉新北市政府。
雲門基金會董事們展開募款,截至2013年年底,總計4,155筆國內外民間捐款,成就了雲門劇場的興建。
雲門劇場於2015年4月24日開幕演出。
這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也是華人世界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園地。
「我需要花些時間去搞清楚此地的風怎麼吹,水怎麼流。」
──黃聲遠(雲門劇場 建築師)
處理人和環境的和諧關係
當年,林懷民先生邀請了有宜蘭厝經驗,鍾情於泥土與大自然情感的青年建築師黃聲遠來參與設計,「第一次與聲遠相偕去淡水看場地,坐在看得到觀音山的樹下談話,他跟我要求:『我需要花些時間去搞清楚此地的風怎麼吹,水怎麼流。』我心裡知道,找對了人。他把處理人和環境的和諧關係列為第一,而不是硬體的造型問題。」
浮雲意象的銅綠屋頂,漆成墨綠色的鋼材主結構,以及淡綠的節能玻璃幃幕,呼應週遭林景。天篷留出空間,讓自然光傾洩入室。
室內大劇場擁有國際級的專業設備,表演區空間與台北國家戲劇院舞台等大,今年流浪更打破表演區的界限,歡迎部分觀眾席地而坐。玻璃帷幕環繞劇場,平日排練自然採光。演出時,電動黑幕全面遮光。當劇場布幕全部上升,週遭林景湧現,整個劇場通透明亮,綠意盎然。
今年印尼當代劇場先鋒「黑傘」,將以以高度象徵性的肢體語言、聲響以及視覺裝置,揉合印尼傳統神話與儀式,帶領觀眾從戶外草原走進室內大劇場,跳脫鏡框式舞台,體驗一場嶄新的藝文空間轉換。
迷宮樂器工作坊 沿途每棵大樹都獨一無二
雲門園區裡種了200棵樹,讓四季都有花開;每一棵樹都是林懷民親自挑選,他選樹不求樹形「端正」,而是看重樹木的「個性」,有些還刻意挑選枝椏歪曲的樹木,呼應舞者各有不同的姿態。
每顆樹都有故事,例如劇場內有一棵梅樹,是林懷民媽媽送給兒子的禮物;還有幾棵菩提樹,是林懷民多年前從印度帶回種子播種長成,這些原本種在八里排練場的梅樹和菩提樹,躲過了火災,今年過年時才移到淡水。
今年流浪,當然也少不了樂迷朋友最期待的「迷宮樂器工作坊」,這次在尋求下一個工作坊地點的路上,不妨一邊欣賞週遭的一草一木。
影像裝置展 一場配合延伸在地環境想像
戶外演出草坪旁則有一座由廢棄貨櫃組裝的裝置藝術「穿越」,林懷民和舞者曾在貨櫃創作出九歌、流浪者之歌、家族合唱、水月、行草等經典舞作,2008年的一場大火,燒毀雲門的道具和舞衣,劫後倖存的貨櫃和H型鋼,如今化身公共藝術進駐園區,見證經歷火劫的雲門,以及雲門的重生。
穿越這個烈火冶煉的貨櫃,向左斜前方眺望,可以看到滬尾砲台,看到淡水河對岸曾經護佑雲門16年的觀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