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hairperson's Words

​主委序文

「台北客家」,一種被假設是離散(diaspora)的群落,所以幾十年來,尋求認同(identity)一直是客家人沈重的信念。因為,「離散」意謂著曾經有過的「集體認同」,或一個不曾被碎片化的「客家」─它與外界存在著明顯的「族群邊界」,只是,它正在崩解離散。

 

很多討論因此不斷圍繞著 Fredric Barth「族群邊界」的論述。「客家話」也就成了「自」、「他」的「界限」,但它不是虛假意識更非想像共同體,在某時某地有某群人,「客家」,是日常生活的實踐。

 

不過令人驚覺的是,「台北客家」與其他族群的「邊界」,竟絕大多數在自家門口;甚至當子女也被「異化」時(alienated),「邊界」就在自己肢體身上,隔絕了你與全世界。此時,你是想再看看卡夫卡(Franz Kafka) 的〈The Metamorphosis〉?還是聽聽希臘歌手 Omega Vibes 吟唱〈Diaspora〉?

 

當「邊界」就劃在你與全世界之間,過度期待變成焦慮,反省成了吶喊,而用母語嘶吼的愛怒喜悲不被身旁的人理解時,也許是時候了,看看世界上是否有同樣陷在「離或不離」困境中的夥伴。或許有人正與我們唱著相同掙扎的曲調;甚至正在找一種逃離的方式,認真思考「離散」的背後核心未必是「認同」,它也可能是一種過多的、被嫁接的記憶和描述。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連續三年舉辦「當代敘事影展」,它試圖在「客家」的基礎上,與全世界不同族群的不同聲音或表演型式對接,今年所凖備的主題相當多元豐富,期待臺北市民共襄盛舉,從音樂、戲曲、影展到座談,這是一場「客家」和各族群朋友對話的饗宴,客委會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與盛會。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曾年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