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卑南族名:Ara ;排灣族名:Parangaran),熟識的朋友叫他Kimbo,是他借鑑小時候村莊裡的勇士為自己取的英文名字;後來民歌時代,更多人聽見的、認識的是胡德夫。
胡德夫11歲離開大武山的家鄉,前往淡江中學就讀,他的音樂啟蒙始於淡江中學德姑娘教導的黑人靈歌,高中時期參加唱詩班。台大外文系肄業後結識了同具原住民身份的歌手萬沙浪,共組樂團在台北市六福客棧飯店駐唱,奠定日後民歌歌手的基底。
1970年代,李雙澤、胡德夫、楊弦等青年歌者-創作者(singer-songwriter,推動「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許多青年響應並投入創作自己的歌,形成風潮。同時間,胡德夫也開始參與黨外運動,並藉由音樂為民主、台灣本土認同及自身族群發聲。
有感於族群之弱勢處境,他開始投入為原住民爭權益的社會運動。1983年參加黨外編聯會擔任少數民族委員會召集人。1984年,海山煤礦爆炸,受難者多屬臺灣原住民各族;1984年12月,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創立,胡德夫擔任創會會長。自此,他的聲音象徵著台灣族群運動的先鋒,他的歌也成為台灣解嚴前的抗爭背幕。
2005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匆匆》,專輯入圍金曲獎六項大獎,並以〈太平洋的風〉獲得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與「最佳作詞人」獎。同時並獲得海內外一致推崇,獲得《華語傳媒音樂大獎》「最佳民謠歌手」、「最佳國語男歌手」⋯⋯等殊榮。
而後胡德夫陸續發行《大武山藍調》 、《芬芳的山谷》、 《時光》、《最後的獵人》等作品,被媒體譽為「民歌之父」。
bottom of page